|
拼音 yáng yàng 注音 ㄧㄤˊ ㄧㄤˋ 部首 火 部外 9总笔画 13 基本区 716C笔顺 4334251113533 |
煬 笔画顺序













煬 详细解释
1. 烘烤;烘干。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 《庄子·盗跖》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 唐·陆羽·《茶经·饮》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2. 向火(取暖) ;烤火。
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 《战国策·赵策三》
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注 《淮南子·齐俗》
就灶暖身,则谓之炀。《玉篇》:“炀,对火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室中有灶说》
3. 炊。参见“煬者”。
4. 遮蔽,蒙蔽;挡住。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注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肖者炀主,不足以害明。 《难四》
以是知乱政不必男戎,移人不必尤物,明或炀于近习,而权或溺于嬖佞。 明·沈榜·《宛署杂记·三婆》
5. 焚烧。
儒林慎于坑阱,《诗》《书》炀而为烟。 晋·潘岳·《西征赋》
及嬴氏惨虐,弃德任刑,炀坟籍于埃尘,填儒林于坑阱。 《晋书·儒林传序》
6. 炽热。
飏炒燎之炎炀,致高烟乎太一。 汉·张衡·《东京赋》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 汉·东方朔·《七谏·自悲》
血气交沴,炀然焚如。 唐·刘禹锡·《鉴药》
7. 照耀。
北爌幽都,南炀丹崖。注 汉·扬雄·《甘泉赋》
奔精照夜,高燎炀晨。 《宋书·乐志二》
苍玉辉夜,紫烟炀晨。 《宋史·乐志八》
煬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ɑŋ˧˥; jɑŋ˥˧ 唐代读音 iɑ̀ng日语读音 ABURU韩语罗马 YANG现代韩语 양
客家话 [宝安腔] jong2 [台湾四县腔] jong2 [梅县腔] jong5 [海陆腔] rong2 [客语拼音字汇] yong2 [陆丰腔] jong3 [客英字典] jong2粤语 joeng4潮州话 iang5(iâng) iên5/ion5(iêⁿ)
近代音 影母 江陽韻 去聲 養小空;中古音 喻以母 陽韻 平聲 陽小韻 與章切 三等 開口;喻以母 漾韻 去聲 漾小韻 餘亮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唐部 ;影母 唐部 ;王力系统:餘母 陽部 ;餘母 陽部 ;
煬 字源字形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