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guī 注音 ㄍㄨㄟ 部首 止 部外 14总笔画 18 基本区 6B78笔顺 325151212151145252 |
歸 笔画顺序


















歸 详细解释
1. 古代谓女子出嫁。
女归,吉。注 《易·渐》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归女教男,反骨本原。 唐·韩愈·《祭十二兄文》
臣居左里,有女未归。 明·唐寅·《娇女赋》
遣使来乞盟缔姻,以其女弟归太祖,是为高皇后。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
2. 返回。 1 特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十有一月朔巡守……归,格于艺祖,用特。 《书·舜典》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 唐·韩愈·《送李六协律归荆南》诗
从小在外,今日方归。 《水浒传》第七二回
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 《红楼梦》第七三回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注 《诗·邶风·燕燕》
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唐·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3. 归还。
齐人来归郓、唤、阴田。 《春秋·定公十年》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
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
条件是蚕事完后本利归清。 茅盾·《春蚕》二
4. 趋向;归附。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 《易·序卦》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南史·檀道济传》
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 《明史·唐胜宗传》
5. 会集;合并。 1 引申为收拾整理。
那王六儿连忙归到壶里,交锦儿炮热了,倾在盏内,双手筛与来保。 《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
这日清早起来便把那点薄薄家私归了三个箱子。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有一个听说火烛,连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类,归在一只箱子里,扛起来就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
6. 归属。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荀子·王制》
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 《后汉书·陈蕃传》
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鲁迅·《呐喊·社戏》
7. 结局;归宿。
天下同归而殊涂。 《易·系辞下》
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 《史记·李斯列传》
虽所由或殊,其归一也。 晋·桓玄·《下书受禅》
初,孙岳颇得豫内廷密谋,冯朱患从荣狼伉,岳尝为之极言祸福之归。 《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
8. 终;最后。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孟子·万章上》
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容哉! 《后汉书·袁术传论》
9. 归纳。
左归右归,总归不出个道理来。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10. 本;宗旨。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史记·李斯列传》
于为文,以古为归,不夸以浮。 宋·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
可欲救其弊,亦必以西法为归。 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下》
11. 称许。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注 《论语·颜渊》
宗族称其孝慈,友朋归其信义。 唐·韩愈·《祭薛中丞文》
公曰:“大义灭亲,况朋友乎?”自存益确,士论以此归之。 宋·秦观·《故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行状》
12. 自首。
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注 《史记·张丞相列传》
13. 珠算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亦泛指计算;结算。
〔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盘三归之。归后以自乘。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14. 用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动作或状态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
但好看归好看,青春却是另一回事,怎么补也补不过来,到底是年轻占些便宜,有着许多留待享用的权利,不争取也是归她。 王安忆·《长恨歌》第三部第一章
俗丽归俗丽,眼前太过虚幻不实的陈设却予人一股说不出的暧昩感。 凌淑芬·《乌龙大侠》第三章
15. 姓。唐有归崇敬。见《新唐书》本传。
歸 组词
常用词组
歸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kuei˥ 唐代读音 *giuəi日语读音 TOTSUGU YUKU KAERU韩语罗马 KWI KWEY现代韩语 귀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gui1 [宝安腔] gui1 [客英字典] kwui1 [陆丰腔] gui1 [东莞腔] gui1 [沙头角腔] gui1 [梅县腔] gwi1 [海陆腔] gui1 [台湾四县腔] gui1粤语 gwai1
近代音 見母 齊微韻 平聲陰 歸小空;中古音 見母 微韻 平聲 歸小韻 舉韋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灰部 ;溪母 沒部 ;王力系统:見母 微部 ;羣母 物部 ;
歸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