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yōng 注音 ㄩㄥ 部首 疒 部外 5总笔画 10 基本区 75C8笔顺 4134135112 |
痈 笔画顺序
时间: 2025-11-22 06:31:07
笔画顺序










痈 基本解释
(1)名: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患处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筛状小孔,疼痛异常。
痈 详细解释
1. 肿疡。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多发于颈、背,常伴有寒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庄子·列御寇》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唶吮之。 《史记·佞幸列传》
高宗脑痈殆甚。待诏秦鸣鹤奏曰:“须针百会方止。”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
2.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注 汉·王充·《论衡·别通》
3. 喻祸患。
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注 《后汉书·冯衍传下》
4. 用同“雍”。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 《孟子·万章上》
痈注 《说文·丰部》
痈 组词
常用词组
痈肿痈疽肠痈掖痈痈气吓痈腕痈喉痈徙痈溃痈疽痈外痈痈囊赘痈鹚痈疵痈朽痈痈病吮痈膝痈齰痈热痈悬痈委中痈颊车痈养痈遗患决痈溃疽痈疮刺箭舐痈吮痔
痈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uŋ˥
粤语 jung1
官话 吴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痈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癰」。
| 金文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楷書 |
金文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CHN
TPE
HKG
异体字
癰
癕
㿈
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