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zú cuì 注音 ㄗㄨˊ ㄘㄨㄟˋ 部首 山 部外 8总笔画 11 统一码 5D12笔顺 25241343412 |
崒 笔画顺序
时间: 2025-07-28 01:41:49
笔画顺序











崒 基本解释
(1)形: (山势)险峻。
例词: 崒兀
崒 详细解释
1. 高;险峻。 1 引申为高超。
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注 《文选·宋玉〈高唐赋序〉》
格高五岳,袤广三坟,崒若断岸,矗似长云。 南朝 宋·鲍照·《芜城赋》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 唐·韩愈·《伯夷颂》
司马迁豪迈不羁,宽大易直,故其文崒乎如恒华,浩乎如江河。 明·方孝孺·《张彦辉文集序》
崒乎董胶西之对天人,醰乎匡丞相之述道德。 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
2. 见“崒嵂”、“嵂崒”。
崒 组词
常用词组
崒崩勃崒峍崒嵂崒崒嵂崒屼崭崒崷崒崒崒崒峍崒然崇崒隆崒崒腾崒岭崒崫崒兀岩崒崔崒巉崒屹崒崒律律崒堵波
崒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su˧˥; tsʰuei˥˧ 唐代读音 dzhuət日语读音 KEWASHII越南语 chót
客家话 [客英字典] cui5 [台湾四县腔] cui5 zut7 [梅县腔] cui5 [海陆腔] cui5 zut7粤语 zeot1 zyut3
近代音 中古音 從母 術韻 入聲 崒小韻 慈(䘏)〔卹〕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從母 沒部 ;王力系统:從母 物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崒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說文 | 楷書 |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崪
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