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基本解释
[bù píng zé míng]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不平则鸣 详细解释
[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自】: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示例】:“~”,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
不平则鸣 例句
(1) 出了事情,不平则鸣,群众在下面说话,你压得住吗?
(2) 出了事情,不平则鸣,群众在下面说话,你压得住吗?
(3)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4) 自古就有不平则鸣这句话,对不公的事,我就是要说两句!
(5) 不平则鸣,这是人之常情。小罗受了委屈,发几句牢骚,完全可以理解。
(6) 我是一个人民代表,不平则鸣,反映市民要求,这是我份内的事。
(7) 圣上,臣听说,物不平则鸣,士有怨而发。
(8) “物不平则鸣”织就了中国人侠客情结的历史根源。
(9) 物不平则鸣,这位考生发出了“公平、公正到哪里去了”的强烈质疑。
(10) 不平则鸣诉近邻,声声激荡中华魂。
(11) 大凡物不平则鸣,何况人乎?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12) 不过,他们疾恶如仇,不平则鸣,拥有高贵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
(13) 不过,言归正传,换位思考,物不平则鸣。
(14) 乱世春秋,又有多少英豪崛地而起!不平则鸣。
(15) 不过,言归正传,换位思考,物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鸣冤叫屈 [míng yuān jiào qū]
指申诉冤屈。
反义词
心平气和 [xīn píng qì hé]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忍气吞声 [rěn qì tūn shēng]
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称心如意 [chèn xīn rú yì]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