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duō 注音 ㄉㄨㄛ 部首 刂 部外 8总笔画 10 基本区 525F笔顺 5454545422 |
剟 笔画顺序










剟 基本解释
(1)动: 删除;削。
例词: 剟除
(2)动: 〈方〉刺;击。
例词: 刺剟
剟 详细解释
1. 刊削;删除。
有敢㓼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商君书·定分》
㓼其瑕砾,搴其萧稂。 晋·郭璞·《〈尔雅〉序》
自师正、道合与承祯等,语言诙谲似方士,㓼之不录。 《新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更张义例,㓼緐补阙。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序》
2. 割;割取。
夫截骨之剑,无削㓼之利。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盗者㓼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注 《汉书·贾谊传》
3. 刺;戳。
吏治榜笞数千,刺㓼,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注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㓼肤浃疮痍,败面破剠㓞。注 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
床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㓼,因就别榻眠。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
4. 雕刻用的方刀。 1 亦指雕刻。
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㓼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注 北齐·刘昼·《新论·专学》
村人曳在道旁西,耶娘父母不知。上㓼排书字,此是死不归。 《敦煌曲子词·长相思》
5. 通“掇”。掇拾。
㓼治道之要,著书上下篇,号《三足记》。 《新唐书·卢景亮传》
剟 组词
常用词组
剟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uo˥ 日语读音 KEZURU SAKITORU SOGU UTSU韩语罗马 CHEL现代韩语 철
客家话 [海陆腔] dot7 [客英字典] dot7 [台湾四县腔] dot7 [梅县腔] dot7粤语 zyut1 zyut3潮州话 徐冤4(辍)
近代音 中古音 端母 末韻 入聲 掇小韻 丁括切 一等 合口;知母 薛韻 入聲 輟小韻 陟劣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曷部 ;王力系统:端母 月部 ;
剟 字源字形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