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xiē 注音 ㄒㄧㄝ 部首 扌 部外 9总笔画 12 统一码 63F3笔顺 121111253134 |
揳 笔画顺序
时间: 2025-09-02 23:52:15
笔画顺序












揳 基本解释
(1)动: (把楔子、钉子等)捶打进别的物体里。
例句: 这位大哥轻轻松松就可以把木橛子, 揳, 进地里。
揳 详细解释
1. 用上平下锐的木块插入木榫缝中,以起固定作用。 1 今泛称把楔子、钉子等捶入物体。 2 亦比喻像楔子一样插入。
夫君政陵迟,如乘敝车,若能求巧工使葺理之,折则接之,缓则絜之,可复新矣。 《意林》卷二引汉崔实《正论》
打得质量好的土墙,在墙干之后,要往墙上絜钉子,比往木头上絜个钉子花费的力气要大得多。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一章
它是一处絜入大金门岛侧后方的阵地。 刘白羽·《火光照红海洋》
2. 楔形的东西。
雷州每大雷雨……又于霹雳处得絜,如斧,谓之霹雳絜。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
其父趋而视,絜石一何毒!五脏毛骨血,不知归何孰。 清·程先贞·《雷异》诗
揳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ɕiɛ˥ 日语读音 TADASHIKUNAI越南语 khế
客家话 [梅县腔] siet7 [台湾四县腔] siet7 [客英字典] siet7 [海陆腔] siet7粤语 se2 sip3 sit3潮州话 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近代音 中古音 心母 屑韻 入聲 屑小韻 先結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曷部 ;王力系统:見母 月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揳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重定向至「絜」。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絜